青年视点盘点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8-10-09浏览次数:479

/王书雨、孙名亮、代宛玉  责任编辑/吴  杨


“杠精”出没,进入一级警戒?


常常出没社交网站评论区的朋友大概都见过这样一种生物,他们的特点是,不论你提出了什么观点,他们永远站在你的反面。他们就是“杠精”,继“戏精”之后诞生于互联网平台的另一生物。当然,“杠精”也分为“友好型”和“暴走型”,但无论是什么类型,他们的初衷都不是为了评论而抬杠,倒像是为了无厘头的反驳而反驳。除此之外,他们也有些显著的特点,比如断章取义、鸡蛋里挑骨头……诸如此类让人啼笑皆非的特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参与者,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杠精”的呢?


青年评论:

@鹭烟汀:其实“杠精”的出现,一方面来看,确实是社交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言论自由的普及,各种所谓“神评论”、“段子手”也屡见不鲜,而另一些缺少关注度的用户自然就想尽各种方法让自己显得更加独一无二,这也是所谓“杠精”的产生。一方面是缺少关注度和存在感让他们不得不去提出一些相悖的意见,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清晰的思维逻辑和批驳观点,只会一味的去diss其他用户,自然是免不了招黑。


@甘罗:“杠精”真的算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之一了。但其实很大程度上“杠精”的杠不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的观点而据理力争,而是为了在社交平台上宣泄一种不满甚至是愤怒的情绪,以至于模糊了公共讨论和自我表达的界限。然而,网络暴力不可取,社交平台的确是可以表达各种意见,但不能为了一味的宣泄而无理取闹。


@太阳:杠精不分场合地的抬杠,逞一时之快,与其说是表露自己的想法,更像是没有素养的表现。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的行为或言论,用自己浅薄的阅历去表现得锋芒毕露。互联网的便捷让言论变得自由,但这种自由却时而建立在别人的不愉快之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越是博学的人越沉稳,越是见识浅陋的人越浮躁。浮躁就会导致口不择言,只想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希望这样的杠精能少一些,不要用情绪的宣泄来提高自己的存在感。所有人都想被温柔相待,言论和行为都应该讲究礼仪。


一部《还珠》的背后


寒假过去,许多人似乎还没有从《还珠格格》霸屏的洪流之中脱开身来。“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脑中琼瑶风格的一句句经典台词一次又一次浮现。恍惚间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个炎热的盛夏,穿着裤衩儿,打着赤膊,双手捧着绿皮红瓤的西瓜大快朵颐地靠坐在爷爷奶奶的身边,津津有味地看着《还珠格格》。


太多太多的故事包揽了我们的回忆,如今《还珠格格》仍然是芒果台不可缺少的夏日盛宴。对于重播《还珠格格》,许多人赞同电视台的这一做法,一些人则表示反感,另有一部分人保持中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看法:


青年评论:

@Washoington:放假的时候没什么事干,节奏和平时相比慢了许多,重看一些电视剧可以用来消遣时光。另外,当下拿得出手的电视剧不算太多,大家想重看的欲望不强。而还珠是少有的让人重复看上多次不觉得厌烦的佳作。正所谓,经典——百看不厌。


@书难舍:最基本的概念大概是,重温童年的记忆,电视剧制作足够精良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电视台利用大家的怀旧心理赚取收视率,是一举两得的优秀操作。恋旧情结总会在某一个节点促使我们去做什么事,例如观看《还珠格格》——一部陪伴现在大多数人童年的影视,现在看来,那个时代的是非观在悄无声息发生改变。从“万能好人”演变成“心机girl”的令妃,从“乖乖女”到“有阴谋”的紫薇……好像这些都是我们在无形中改变的价值观,观看时,猛然发现:噢,原来我的价值观已经变了。


@有幸:九十年代是一个异常绚烂的时代,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快速腾飞,国人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电视剧的制作更精良,人们对生活享受程度更高。不仅是还珠格格,很多同时期的作品都给那一代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那一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 树屿牧歌:怀旧,重温经典都是不可否认的好事儿,重复观看经典的确有可能读到更多丰富的东西。但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单一,文化产业上的创新也如火如荼,《还珠格格》拥有过属于它的黄金时代,我会更期待更多优秀产品出现在视野里,而不是一味的抱残守缺,纯粹地利用情怀加分。一天之中用大量的时间连续播放上十集,省去了电视台创新节目的成本,这无疑是对文化产品创作的一种偷懒行为。


“努力”全在朋友圈?


去健身房前先化好妆,在跑步机上跑两步,出了点汗就在镜子前来一张自拍,发个朋友圈然后结束这一次的运动;期末前学习熬到深夜,然后整理桌面拍一张照;放假的时候加班,拍张照,发个朋友圈,最后等着被别人点赞……刷新朋友圈,一大波打卡铺天盖地而来,有网友称这为“炫耀式努力”,对于这样“炫耀式努力”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


青年评论:

@BRIGHT:现在的朋友圈俨然成了一个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不一样的喜怒哀乐,朋友圈成了我们努力打卡的地方。炫耀有时是自己的一种心情,或者是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心情,但往往第二天却已忘了前一天的努力,努力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是目光短浅的为了“秀”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讨好观众。


@鹭烟汀:大学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朋友圈。这句话听着又讽刺又无奈。当你在宿舍熬夜到深夜,或是在图书馆学习到闭馆,着实让自己感动的时候,便发句鸡汤在朋友圈。其实呢,这样的每日打卡,除了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得了谁?观众吗?其实没人会在意你的努力。当然,也不排除“朋友圈”里的打卡学习在一方面的确对你自起到了轻微的监督作用,但从总体而言,这种行为更像是在作秀。所以说,有晒学习的时间倒不如让自己多学点东西,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你柚有点甜:宣泄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偏偏选择通过发朋友圈,这是为什么呢?在现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绑架”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被手机牵着走,手机成为了我们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最佳玩伴。一旦心理上遭受挫伤,手机便成为了抚慰我们的绝佳方法,于是深夜一波又一波的心灵鸡汤席卷而来。


@黎敏:现在的经济发展节奏加快,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新一代青年人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在这个社会上拥有一席之地成了每个年轻人的基本目标,这种为前途和命运负责的压力促使每个人都为自己未来的命运而担忧,通过朋友圈打卡强迫自己、监督自己更加努力,用朋友圈证明,今天的我,仍旧努力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