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04探索房县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分队】寻民歌之乡,品诗经文化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7-08-18浏览次数:233

(通讯员胡宇翔)隔山千万里,文化一线牵。8月16日,湖北经济学院K004探索房县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分队专程前往十堰市房县门古寺镇,探寻诗祖遗迹,拜访民歌大家。

诗经民歌出门古

门古寺镇的来历源于元代,相传元代曾有一个姓孛儿只斤氏的人在此主政,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建立了一座庙宇,取名“蒙古寺”,到了明代因避讳才改名为“门古寺”。在门古寺镇政府,调研成员对有关当地的诗经文化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翻阅。门古寺镇的诗经民歌因其歌手之多、种类之广、传唱之盛而闻名于十堰。据统计,门古寺镇有歌手、故事手、谚语手、唢呐手、打击乐手等96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8%;这里的民歌,有山号子、田歌、灯歌、民间小调、风俗歌、儿歌、待尸歌等种类,也有着高腔、平腔、包腔、拉花腔等腔调;在整个门古寺镇,歌手当中能唱千余首民歌的有120余人,能讲一百个故事以上的有150多人,能吹50个调子以上的唢呐手有150余人。因此,门古寺镇也在2006年10月被十堰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歌之乡”的称号。“房县的诗经民歌是从门古寺镇走出去的。”民间艺术家邓发鼎先生说道。

数尽风流看今朝

“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羞的低下头。”没有配音,慢慢清唱,坐在桌旁的胡元炳先生极富有情感的哼唱起来,在房县门古寺镇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有幸在胡元炳先生的家采访到了他本人。胡元炳先生从8岁开始就学唱民歌,现在已经会唱3000余首,七十余年来,他手抄记录了60余万字的歌谣,并整理成《望佛山传说》、《望佛山民歌集》等书籍,因而也被誉为“民歌大王”。见我们来访,胡元炳先生便把自己珍藏的这些书籍从书柜里面拿出来,如数家珍的给我们介绍着。通过对胡元炳先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这些书籍的来历,其中一些是自己凭着记忆写下的,更多的却是靠着四处奔波收集起来的,在收集这些歌谣的过程当中,胡元炳先生没少受白眼,“做这些歌曲难道能当饭吃?何必这么辛苦劳累。”面对着这些质疑,他往往都是付之一笑,依旧乐此不疲的投身于收集当中。这些年来,胡元炳先生参加了不少活动,譬如房县民歌大赛、湖北省春晚等,并取得了许多好成绩,这也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人。“能为诗经文化的发展出一份力,不计较回报,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这就是我的心愿。”胡元炳说道。

文化该往何处去

在房县门古寺镇政府,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该镇党政综办综合办副主任张兴成,并针对该如何传承诗经文化对他进行了访谈。张主任谈到,“门古寺镇有着丰富的诗经文化遗产。一是要打造诗经之乡的名片;二是成立了房县门古寺镇民歌协会;三是深入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四是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民歌民谣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当我们问道该镇有没有诗经文化同产业结合的例子,张兴成兴致很高的谈到了该地的望佛山风景区,望佛山是门古寺镇当地有名的一处旅游景点,常年游客不断,每年来自河南、四川、武汉、十堰等地的游客达到20000余人。但谁曾想到二十余年前,这里还是人烟稀少、鸡犬不闻的荒野。直到1993年8月,为了开发望佛山这一旅游资源,以民间人士苏宗科、谢祥林为首的23人成立了望佛山旅游景点筹备委员会,才拉开了该处景点的发展帷幕。张兴成继续谈到,“政府现在加大力度开发望佛山风景区,并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独特的诗经民歌,一定会为门古寺镇的经济发展助力。”感慨到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如何增长经济上面犯困时,张兴成的一番话或许值得深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