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斐宜:做一个温柔的守门人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9-10-22浏览次数:542


文/丁子珊陈佳琪责任编辑/何清

采访当天,我们走进老师吕斐宜的办公室她正坐在电脑前处理事情看到我们来了,抬起头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稍等一下,我马上就好”。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帮我们摆好椅子,示意我们坐下。那天她穿着一袭浅底素花的纺布裙,素净的面庞上始终挂着笑,语气温柔可亲,我们如沐春风般听她娓娓道来她和心理学的故事


上大学之前吕斐宜和很多中国学生一样,认真、勤奋、听话,这些词就像清一色的校服,属于她的人生色彩始终没有区分度。后来吕斐宜考取了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数学教师。总是和数字打交道,她慢慢感觉到自己“对人都不太了解了”,那时她眼中的未来也曾一度灰蒙蒙。这时候心理学就像一只黄色的蝴蝶闯进了心门,她抓住了这一抹明丽的色彩,转而攻读了在九十年代还比较“神秘”的心理学硕士当时她的父母和朋友都不是很理解她的决定,但是吕斐宜怀揣着热情,赶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早班车,顺应时代的发展,踏上了心理学这片在高校还未开拓的荒土但当时的还没有想到,未来的路可以这么长,这么久。


研究生毕业吕斐宜就进入高校开始教学最开始,她也是给同学们教授思政课和一些选修课但没过多久,随着北京的几所高校开始开设心理学专业,心理学教育也正式在湖北地区高校发展起来。说干就干,吕斐宜成了湖北省各所高校的老师之中最早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心理咨询室也随着三校合并应势而生。经院建校伊始,心理学专业是一片空白,最初也没多少老师参与进来,甚至连进行心理咨询的地方都没有。古有孟母三迁,为了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甚至经历了五迁,从最初的群贤楼到如今的实验楼,地点一直在变,吕斐宜的信念却从未动摇。不管身在何处,条件如何,全心全意投入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她心中永恒的课题。


数十年来,她和一群老师一边在三尺讲台上春风化雨,一边在心理咨询室里润物无声。作为一名专任教师,吕斐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但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吕斐宜与校心理咨询和普及工作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校团委和学工处的支持下创办了第一个校心理咨询室,办第一届大学生心理协会,制作第一份心苑杂志开展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吕斐宜告诉我们“我很幸运,我做的事是我热爱的并且擅长的,学校很支持,我们也很坚持。”


作为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吕斐宜在心理咨询一线已经坚守了二十多年。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成为了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今,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到了心理咨询的队伍中但是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她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学生们也都喜欢找她做咨询。有时候一些同做心理咨询的老师也会请教她:“我也是这么给学生讲的呀,我也是这个意思呀,为什么效果和你不一样?”,吕斐宜笑着解释“不只是因为我的专业,更多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


这份信任往往就来自老师本身的个人魅力。对此,吕斐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咨询者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本身的乐观、友善和从容就像迎面吹来的风,也会抚平学生原本如浮岛般急躁的心,“如果你自己都愁眉苦脸,脾气不好,这些负面情绪自然也会传递给学生。”随着吕斐宜温柔的咨询方式广为传开,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都慕名而来,甚至有很多学生好奇地问她“吕老师你不会生气吗?”她当然也会生气,只是她从不会展露在每位学生面前。有时候外人看来咨询师就像“垃圾桶”一样,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接受所有的负面信息,却只能自己默默消化掉,并继续用温暖来照亮每一个人吕斐宜却从来不觉得这些会影响到她,更多的时候,她会沉浸在一种助人的快乐里。采访中她每每真情流露时,都会遍遍喜上眉梢地强调着“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给学生们做咨询并不轻松,吕斐宜自己有时也会觉得特别难。因为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小学中学就在心里埋下的深根,早已遭万蚁啃噬,到了大学才觉得不得不拔了。但在短时间内,错误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往往很难得到纠正,并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对于一些问题严重的学生,吕斐宜基本上陪伴了他们的四年大学生活。每年毕业季的时候,都会有曾在心理咨询室接受过帮助的学生特意回来向吕斐宜告别,她不好意思地说:“有时候我真的都不记得她们哪个是哪个了,因为来我这的孩子太多了当学生讲述起自己曾经的心病或者咨询的时间时,吕斐宜的记忆才稍稍唤醒,一想到自己的话被学生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她的心里是说不出的满足和幸福。


吕斐宜已经五十多岁了,头上青丝渐成雪,短发却整齐有精神,眼神永远矍铄,她在心理咨询上得心应手,但对生活方面的事不怎么上心,她家女儿到现在都常常嘲笑她:“做了一辈子饭,没有一点长进。”她不羞也不恼,也不为自己辩解什么。很多时候,她像个在山洞潜心修行的散人,很多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时候,她只顾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勤勤恳恳,不争不抢。吕斐宜一直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她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门职业,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每天和一群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打交道,着他们从最初耷拉着脸走进房间最后笑着走出去,心里是一片花海流动。她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所以她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更值得注入心力的心理学上。最近她就在思考如何让心理学这项舶来品变得本土化,因此她开始着手研究“汉语俗语中的心理学”,比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吃核桃补脑”,这些广为人知的俗语,几千年来逐渐被人们奉为圭臬,但鲜少有人深究这些俗语成立的原因。吕斐宜希望用心理学中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在心理学和俗语之间架构一座桥梁。


到如今,吕斐宜在心理学这条路已经走了二十多年,她见证着心理学这扇门前,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时移事易,人随境迁,她却始终地安安静静地端坐一隅,做一个温柔的守门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