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女娲遗漏的补天石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9-10-22浏览次数:544


/何清梅苗责任编辑/陈奕霖

走入迟暮的油纸伞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油纸伞的出场似乎总伴随着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墙面斑驳的狭长雨巷和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很少有人会由油纸伞想到彩云之南的西双版纳,那里为数不多的老人还在沿袭着古老的手艺,夜以继日地制作油纸伞,他们的油纸伞不似江南水乡的轻灵,更多的是云南竹寨的古朴。

在云南,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油纸伞,是傣家人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傣族人认为是佛祖怜悯傣族人历风雨而无处躲的艰辛,教会了傣族如何做伞因此,每年赕佛祈福时,傣族人都要供奉一把油纸伞来感谢佛祖。日殊月异,时代更迭,传统的油纸伞逐渐被新式的布面伞所取代,这门古老的手艺也在岁月流转中褪色,一如走入暮年的做伞匠人,但那些藏在油纸伞里的玄机还是如老式梳妆奁里的珠翠一般,即便蒙尘也透着古韵悠长。

一堵墙,一根旱烟,一把刀,一堆竹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云南村落里大多数做伞老匠人的一天。没有精密的量尺,只有粗糙的定位尺;也没有高效的器械,只有厚重的老刀,他们用这些工具精确无误地打孔、锯伞头和削骨架,把做好的大小骨架分别用线连起来并埋在伞头里,再用搓绳把里外两副骨架串联起来。制作好伞柄和弹簧后,用绳子固定伞的外层骨架,一圈又一圈。接着还有贴纸、粘胶、固定、晒干、上色和整容等一系列繁琐又细致的工序。老练如他们,做一把伞通常也要花费一天的时间。

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繁琐,实用价值不大,但是伞本身承载的文化含蕴和匠人精神,就像是傣族人身上的传统纹身,是民族特殊的符号,也是祖祖辈辈的信仰。


值得一生排队等候的寿司

被日本视为国家珍宝的寿司之神,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94岁还执着自己的寿司之旅,他就是小野二郎。

小野二郎整日忙碌于银座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店面看起来十分朴素,店十分狭小,木栅栏后只有十几个座位,厕所甚至在外面。但是寒碜”的店面并没有掩盖大师的绝佳手艺,每天都座无虚席,客人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才能到座位。

精湛的手艺源自精益求精的真心。小野先生对待工作十分严谨,自律,甚至追求极致。店内没有常规的菜单,只有当日主厨定制菜;没有其他菜品,只做手握寿司寿司价格取决于当日食材。

相比于对小店随性的经营,小野先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寿司的研究上。他强调,自己是个真正的职人:选最好的食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不在乎钱财与精力的投入,只为给顾客带来最好的体验。

握寿司有三个把关的地方:米饭、食材、手势。每天早上,小野二郎便亲自去集市上买最新鲜的鱼,最好的米,最好的虾,最好的蔬菜……所有力求最好,并用最大耐性去打磨自己的手艺,处理食材,力求给顾客最好的体验。资深学徒介绍,店里寿司的米饭从来都不是冷的,是人体的温度;章鱼甚至需要手工按摩处理,确保肉质细腻,不是橡胶的口感。

世间的厨师何其多,小野二郎区别于普通人成为大师因为他对工作的热爱。他曾说“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僧人指尖的心花

青海塔尔寺,地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收藏有大量文物和精美的艺术珍品,其中酥油花、唐卡和壁画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尤其是酥油花艺术,更是名扬中外。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它的造型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但不宜长久保存。

酥油是从牦牛奶中提炼而来,是藏民族最为珍贵的食材,它的营养价值极高。据说,20公斤的牛奶,才能提取一斤酥油。酥油花,就是用这种牛奶精华制作而成。酥油不仅珍贵在原材料,它的提炼也是极为复杂:先将牛奶煮沸、冷却,再多次抽打油水混合物使之分为上下两层,再沥干放在特殊处理的牛肚中保存冷藏。藏族信民选择酥油作为材料,除了考虑到它的可塑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最好的食材供奉神明以体现自己祈求美好祝愿的虔诚之心。

酥油花是从僧人的手上开出来的——除了手指,几乎没有用到任何工具。酥油花一共有四道制作工序:首先是 “扎草人”,用铁丝,麻绳等捆扎出作品的雏形,这道工序必须要严格遵循《佛像度量经》,诸如“行七坐五跪四盘三半”等规则接着是做初胚,用去年的酥油花,去除杂质,掺杂草木灰碾压揉捏成“黑酥油”裹在骨架上;再者是上色,即在将塑彩色酥油敷在初坯上。上色之前,要加工制作五颜六色的彩色酥油,也就是将各种矿物质颜料经过反复糅合融入白色酥油中。

工作时,每一位艺僧身旁自始至终都放着两个水盆,一个装冰凉的冷水,一盆子装掺和着豌豆面粉的热水。人体的体表温度高于酥油的熔点,上色时,当艺僧手上的温度引起作品表层的酥油微微融化时,他们便把手放入冷水中降温;当手上沾染上太多的酥油颜料时,又要将手放入热水中清洗。隆冬的高原寒气袭人,酥油花作坊中却不能生炉子,门窗也用厚布遮蔽起来。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艺僧们满怀虔诚、心无旁骛地工作着。长此以往,每位艺僧都会患上关节病、胃病等。在冰窟似的酥油花作坊里,艺僧们不断把自己的手指放入冰水中降温,放入热水中洗净,让色彩艳丽的酥油花从他们的指尖上悄然绽放开来。

最后一道工序是开光正月十五清晨,在肃穆的诵经声中,由“掌尺”庄重严肃地为酥油花中的佛像“开眼”,亦即为佛像嵌上眼仁,这是一种只有“掌尺”拥有的特权。接着便向着酥油花喷淋圣水、抛撒青稞,传说,如此便为酥油花注入了花魂。

巴桑,酥油花的老牌制作者,前几年还担心年轻人不愿意接手这门“没钱途”的手工——需要练习功夫时间长,赚钱少。但现在,为了发展酥油花技艺,康雄乡从2008年开始坚持举办酥油花制作技艺培训班,已申请了培训资金百余万元,累计培训了近千人次,并坚持每年举行“酥油花技艺比赛”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打磨技艺,创新传承酥油花也在一个又一个年轻人的手上次第花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