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改“姥姥”:初级教科书是抽丝剥茧还是还原本真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19-09-22浏览次数:468


文/王书雨  责任编辑/袁媛

新闻:这两天,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上海教委会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标准汉语,一时间网上哗然。 ——人民网6月22日


网友评论:@酩酊:西汉时期已有“外婆”这一称法,“姥姥”不过是明朝才出现的词汇,如何定义汉语才算标准呢?



本刊评论:修改称谓一事并不是在于对外婆和姥姥两词在史学上的矫枉过正,这两种称谓无论谁先有之谁后有之,其存在都有意义。在这一事件里,普通话和方言的对抗好像被莫名地放大了,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两种语系的差异问题,想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具有地方文化氛围的文字,提供课外延伸就是,何必将原本好端端的文章拆分开来?


“姥姥”、“外婆”,究竟哪一个词能最准确用来表示妈妈的妈妈,或者是普通话和方言哪一个更能体现出文化的韵味,都不是这则新闻背后隐藏的东西。需要冷静思考的,是什么因素让教科书频频被推上手术台,以及当下直到未来,我们应当采用怎样的教科书,才能让孩子们学有所得。


教育应该是让每个人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激活它,长成原本应该有的样子。作家叶开曾坦言,他在帮助自己的女儿预习课文时,发现课文中出现很多搭配不当的描写,读来生硬万分,忍不住查阅资料后才发现,那些所谓选入的名家名作全部被教材的编写人“动了刀子”,并且丝毫不尊重原著,连原作者和出处也不标注。现在语文课堂长期的标准化教学,对名作千篇一律的理解,压抑了文学的性灵。就好像这则报道,检委会一味地坚持姥姥才是妈妈的妈妈的正确叫法,全然是借鉴了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然而已经有多方学者研讨表明这是一项错误的言论,从中不难看出,思维的固化可怕至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欣然接受文化的差异,但决不允许文化的曲解。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往小了说这是文化领域的一次极大耻辱,往大了说,无疑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


换个角度思考,教科书的改动是情理之中的事,名家作品免不了有时代印记,某些思想脱离了合适的时空,自然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且受众多为小学生,他们的平均认知能力不足以支持阅读内涵深刻的作品,将原著简化一来有助于学生接触名家作品,二来是辅助他们认读字词。况且编写组的水平有一定的高度,经过这些事件的发酵,他们再对文章动手必定小心翼翼,再三思索。初级教科书是抽丝剥茧还是还原本真,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