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器皿材质丰富多彩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155

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可知,楚菜器皿的材质丰富多样,主要有陶、青铜、金银、漆及竹木等。其中,漆质器皿是楚菜最具特色的饮食器皿。
楚国的陶质饮食器皿有鼎、鬲、瓦、甑、甗、釜、罐等。青铜饮食器皿有鼎、鬲、甗、煎盘、簋、簠等。金银饮食器皿有盏、匕、器盖等,如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金匕都是墓主生前用过的金质饮食器皿。其中,金盏重2150克,含金量高达98%,是迄今我国出土最早、最大、最重的金器器皿之一。金盏制作考究,带盖,全器饰有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金匕置盏内,重50克,匕端略呈椭圆凹弧形,内有镂空云纹,附扁平形长柄,非常精美。金匕有镂孔,是专为从汤汁中捞取食物用的,又称作金漏匕,与金盏配套使用。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件双耳素面金杯,通高10.65厘米,盖径8.2厘米,重789.9克。器呈圆桶状,束腰,有盖有耳,通体素面无纹,杯壁较厚,盖足圆拱形,显得敦厚庄重。过去,有人认为中国金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西方传入的,但这几件金器无论从形制上还是花纹上,均属典型的楚国风格。
漆质饮食器皿是楚国最富特色的食器。漆是从漆树上割取出来的一种液体,一般称为生漆或天然漆,俗称大漆,又称国漆、土漆等,是我国的特产之一。将提炼后的漆涂于各种器物的表面,制成日常器具和工艺品等就是漆器。涂漆的工艺,称之为髹。漆器轻便美观,具有轻灵、坚固、耐用及易于装饰的特点。
漆器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漆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举世瞩目、极其珍贵的工艺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楚国是我国漆树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生长着大面积的天然漆树林,有“漆源之乡”的美称。楚国用漆,在古代文献中亦有较多记载。据《庄子·人间世》记载,楚昭王时,孔子南游至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庄子本人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吏。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的楚国境内有大量的漆树,割漆已是楚国的一项普遍性生产活动。同时,楚国气候湿润,竹木资源丰富,这些因素,为楚国漆器及髹漆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所以,到东周时期,楚国的髹漆工艺在各诸侯国中最为发达。楚国漆器出土地域广泛,种类丰富多样。从地域上说,楚国漆器的发现地点遍及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中湖北境内出土的漆器数量最多。
楚国漆器的种类极多,且多为实用器具,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工艺品、娱乐用品、丧葬用品等,几乎涵盖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饮食器皿。这些漆器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为楚菜增色不少。
楚国漆质饮食器皿有碗、盘、豆、杯、樽、壶、勺等,其形制之精巧,纹饰之优美,常令人惊叹不已。同时,漆质饮食器皿具有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等优点,以其优越的性能弥补了铜器价格昂贵、陶器易碎的缺点,逐渐应用到楚人日常生活中。下面介绍几件漆质饮食器皿中的精品。
凤鸟形双联漆杯:出土于湖北江陵楚国都城纪南城遗址。该器作凤鸟负双杯状,前端为头颈,后端为尾翼,中间并列两个桶形杯,两杯之间有孔相通。凤鸟的头、颈、胸、尾遍刻象征羽毛的鳞状纹,全身除尾翼底面为红色外,其余皆髹黑漆地,再用红、黄、金三色漆绘,用笔细腻,描摹逼真。凤鸟的头顶、颈侧、两翼、下胸部还嵌有银色宝石八颗,使凤鸟更显得华贵俏丽。双杯外壁中部以黑色绘相互缠绕的双龙,杯底以红色分别绘两蟠龙。龙凤形象集于一杯,寓有“龙凤呈祥”之意。凤鸟形双联漆杯造型独特,做工精美,堪称楚国饮食器皿中的精品。
彩漆鸭形木雕豆: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时代约为战国中晚期。此豆为木胎,深盘,短柄,喇叭座。盖与盘合成一只蜷伏状的鸭子。器表髹黑漆,用朱红、金黄等色漆彩绘。器内髹朱漆。鸭尾两侧绘两只对称的金凤,作回首站立状。柄部和座部绘三角云纹和卷云纹,显得庄重而沉稳。最巧妙之处是盖与盘合为一体,并被雕成一只鸭,鸭的头、身、翅、脚、尾均雕刻得惟妙惟肖。作为一件饮食器皿,它绝不是一般宴会所用,而只可能是楚国王室或高等级贵族举行高规格宴会,如婚礼之类才用的器具,既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也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造型新颖、做工精美、种类丰富、功能各异的楚国饮食器皿共同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楚人精致、享乐的日常生活,也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楚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